寻找四十年前的你

——学习宜昌市实验小学陈咸询老师

上世纪70年代后期,宜昌市实验小学前身宜昌市中山路小学率先在全市推行科技教育,学校在科学课特级教师陈咸询的影响下,“科技氛围”日益浓厚,“五小活动”,成绩突出。伴随着葛洲坝的兴建,学校师生历时一年多,用稻谷、秸秆、水泥等原材料制作的葛洲坝仿真模型《高峡出平湖----葛州坝模型》,参加1979年“首届全国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获二等奖,学校荣获“湖北省科技活动先进集体”称号。在1982年“首届全国青少年发明创造比赛和科学讨论会”上,黄晓敏同学的作品《“高空”试电器》获三等奖,张陵、刘熔同学的论文《物候观察活动使我认识了大自然》获三等奖。学校被宜昌市青少年科技活动领导小组确定为科普工作试点单位,科技教育从此成为宜昌市实验小学一张历久弥新的亮丽名片。
    上世纪80年代初,自然老师陈咸询在学校创立了气象台,记载天文现象,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捡了大量三叶草化石,动手制作动植物标本等。他为了更好的教学,利用课余时间探索实践,研制出了教学仪器《双压唧简式血液循环仪》,受到了湖北省科普协会及有关专家的充分肯定,并取得三项国家专利。分别是:鱼的呼吸实验夹持器,月相仪,晨昏仪,得到学生欢迎,在学校科技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为了拓展学生视野,经常带领学生进行野外观测。1985年12月4日,他带领“天文爱好小组”十名同学,经过长时间蹲守,在宜昌县鄢家河附近,与双鱼座内观测到呈星云状的“哈雷慧星”。他指导的向少力等10多名同学在全国中小学科技论文比赛中获大奖。陈咸询老师毕生致力于培养学生爱上科学,用无私的爱,换来了宜昌市实验小学科技之花的绽放。

高峡出平湖----葛洲坝模型

 

陈老师和活动小组成员(右一)

 陈老师指导学生学习

 

陈老师带领学生校外实践

指导学生作品获全国一等奖

继续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