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武汉理工大学科学营工作简报第2期

2015年武汉理工大学科学营开营仪式顺利举行
学生记者 宋婉婷 方培哲

  7月13日上午8:30分,武汉理工大学科学营开营仪式在西院会议中心举行,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康灿华教授、材料学院余家国教授,来自学校科发院、学工部、团委的负责人以及全体营员出席此次仪式。

  在开营仪式上,副校长康灿华向同学们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康校长代表武汉理工大学6万名师生向来自9个省份42所中学的220位师生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并向现场师生介绍了科学营的行程,七天中,学校为广大营员安排了包含参观重点科研基地、参观博物馆、举办科高空护蛋实验竞赛,举行“我型我素”材料成型体验及作品制作等见习活动,带领同学们亲身体验大学独特的校园文化和教学科研氛围,让大学精神、文化深入营员心中,引领同学们深切感受科学内涵和精神。“同学们,高校科学营活动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了感受大学文化,探索科学奥秘的崭新平台。”康教授表示,希望同学们珍惜此次机会,在大学这个神圣的知识殿堂中,积极吸收大师指导,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充分感受科学魅力,学习用科学精神探索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康教授一席话赢得了全场阵阵掌声。

 

  来自重庆市鲜花中学的学生钟文同学作为营员代表发表讲话。“我希望通过科学营能够融入大学的精神、文化,通过科学营安排的各项活动,探索科学的内涵和精神。”她还表示,将把这七天所感所得化为自己前进的动力,并把自己所见所闻带回家乡,让更多热爱科学的有志青年能够了解、关心并投入到祖国的科学复兴之路中。

  在授旗仪式上,康校长亲自向营员授旗,并宣布科学营正式开营。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武汉理工大学科学营正式开营,营员将在七天时间里,充分感受到理工文化的独特魅力。

 

聆听大师报告 观摩科研之路
学生记者 宋婉婷 方培哲

  13日上午开营仪式结束后,武汉理工大学科学营全体营员在会议中心201听取了材料学院余家国教授带来的主题为《太阳能半导体光催化材料》的报告。
  余家国教授为我校材料学院博士,现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武汉理工大学首席教授。共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国际刊物论文60余篇,论文被SCI收录76篇,EI收录63篇,被SCI他人引文350次,4篇论文被ISI评为近十年高引频论文,4篇论文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的国际学术论文。

 

  报告会上,余家国教授主要从研究背景、关键科学问、研究工作、研究业绩以及个人学习工作简历五个方面进行了细致讲解。面对当前能源短缺及污染严重的现状,可再生能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光催化材料和技术以其特有的优势在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方面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光催化太阳能制氢方法是一种成本低廉、集光转换与能量存储于一体的方法,该领域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各国的广泛关注。随后,针对关键科学问题以及相关研究工作,余家国教授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讲解。从光催化分解水产氢到光催化CO2还原到有机燃料,余教授运用图表简洁明了地阐述了研究过程,在场同学也听得津津有味。而当余教授讲到工作成果的时候,现场的营员发出阵阵赞叹。余家国教授2012年度全球最热门研究人员21人名单,2014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同年入选全球高被引研究人员名单 ,应邀担任国际期刊“应用表面科学”编辑。201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 (全国劳动模范)。由于工作的突出成绩,余家国教授还被聘为Scientific Report、J Hazard Mater (IF 4.1)等10个国际期刊编委和客座主编,受邀为多个国际著名期刊撰写综述论文。
  回顾自己的学习工作经历,余教授与同学们分享了四句话:“勤奋是成功的基础,成果来自日积月累,学习是长期的过程,心态合作非常重要。”一个多小时的报告结束后,现场同学还与余教授进行了互动,就专业问题和学习经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至上午11点,报告会圆满结束。

观影学习大师精神 学习护蛋创意飞扬
学生记者 蔡静雅 赵雪

  7月12日下午,武汉理工大学高校科学营高空护蛋培训及影片展在会议中心201拉开帷幕。一年一度的“高空护蛋”竞赛作为我校学生系列科技活动之一,有助于充分锻炼学生在专业理论知识之外的动手实践能力,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举办此次竞赛旨在激发营员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在实践中走进科学,感受科技。
    培训开始前,营员们集体观看了影片《钱学森》。电影讲述了科学家钱学森青年赴美、立志求学、涉险归国、带领着国内科研人员从仿制入手,在现有条件下逐步完善填补中国在工业、科技、人才等各方面的空缺,最终成功研制两弹的故事。营员们深深地为钱学森的爱国情怀和为祖国科技事业献身的精神所感动,在观影过程中曾数次响起掌声。
  随后,工作人员向营员们分发了比赛规则及评分规则。与此同时,土建学院李正宇同学也就“高空护蛋”活动的发展状况及比赛规则进行了简要说明,即参赛者以牙签和胶水制作鸡蛋保护装置,并在一定的高度使鸡蛋自由落下,根据落地高度、鸡蛋放入个数、装置重量、落地后鸡蛋的完好程度、装置损坏程度等进行综合评分。李正宇同学还向营员展示了往届高空护蛋的装置图片和活动现场视频,营员们对此表现出极大兴趣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接下来,土建学院张光辉教授进行了“高空护蛋”相关原理知识的讲解。张教授从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过程三个方面对这次活动做出了细致的解说和指导。在实验原理方面,张教授着重从空气阻力、物体重力、物体下落速度等方面分析了物体的下落过程,同时从对物体碰撞过程的分析中引导学生设计合理的减速装置和缓冲装置。营员们结合自身所学知识,纷纷向张教授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张教授对这些问题一一耐心解答,现场气氛十分融洽。张教授强调,本次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以问题为线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自己的能力有所提高,也积累更多的基础知识。
  据悉,营员们将于今晚在志愿者们的指导下,开始“高空护蛋”实验装置的制作工作。

小试牛刀,高空护蛋制作初体验
学生记者 杨沁雯 陈一潇

  经过下午的高空护蛋知识培训,7月13日晚上,土建学院的志愿者下发了牙签、手套和胶水,营员们开始亲自动手实践,制作高空护蛋装置。

 
  晚上7:30,武汉理工大学土建学院的志愿者带着往届高空护蛋比赛的优秀作品走访营员宿舍进行模型展示和制作讲解。寝室中,营员们正分组研究制作高空护蛋装置,以凳为桌,一组五人围坐在一起,有的在激烈地讨论,有的已经开始动手试做。一看到志愿者手中的模型,营员们全都围拢过来。志愿者就装置最重要的浮力和缓冲两部分的设计进行了讲解,然后让营员自由提问。
  示范作品的浮力装置有做成螺旋桨叶片状、风车叶片状和飞碟状的,主要是为了让装置在下落过程中利用空气浮力抵消重力作用。叶片的制作可是大有讲究。以螺旋桨叶片为例,拼成叶片的牙签要削薄到二分之一厚度;水平线向下偏角15度是可以使装置整体在下落过程中旋转起来加大浮力的黄金角度。看了固定叶片的装置,就有营员提出想要制作活动叶片的装置。志愿者表示这样难度会加大,但是如果实现最后效果会很好。针对制作活动叶片的设想,志愿者就手中的固定叶片指出了重点需要改造和加固的部分,还亲自动手摆弄营员们手中的材料,传授制作经验。有位营员在一旁若有所思地说:“主要还是靠创新。”
  每一个示范作品都在底部有落地时缓解冲击的缓冲装置,大量运用坚固的三角结构。志愿者还专门强调了在装置侧面加固和保护鸡蛋的重要性,以免高空下落时因为风力作用出现侧面着地的情况。多数缓冲装置都被设计成损毁型,通过牙签的折断化解大部分冲击力。因为实际比赛中高空护蛋装置会多次从楼上摔下,先是三楼、五楼,再慢慢增加楼层,所以需要制作可替换的备用缓冲装置。有营员就提出了一次性毁损装置的设想,可以自由填装牙签,替换折断的部分。

  原本志愿者到每个寝室展示的时间有限,但营员们提问都非常积极,像是成竹在胸,迫不及待地说出种种设想,向志愿者验证方案的可行性。有时候双方的想法不谋而合,组员们就显得非常高兴,跃跃欲试。有一位志愿者举着示范作品好不容易从“团团包围”中突围出来,连连说:“(他们对这些装置)很好奇!”

主题词

继续阅读

评论